“贩毒女头目年仅17岁”冲上新闻热搜。据媒体报道,近期江苏金坛警方公布了一起贩卖“上头电子烟”的新型毒品案件:17岁女孩王某婷,三年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接触到“上头电子烟”后,逐渐从吸食者沦为“销售者”,走上犯罪道路。
近年来,不法分子打着时尚的旗号、说着骗人的谎话,向年轻人推销包括“上头电子烟”在内的新型毒品。一些青少年很容易把吸食“上头电子烟”当成追逐时髦的行为,并因此误入歧途。从案例来看,一些人甚至沦为“帮凶”,从中攫取不义之财。
我们为警方点赞的同时,再次强调“上头电子烟”是毒,不是烟。导致“上头”的主要成分是合成大麻素,这是一种新型毒品,比传统大麻具有更强的致幻效果和成瘾性。今年1月,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、公安部、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“上头电子烟”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工作的意见》,为加强部门协作,系统解决“上头电子烟”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新型毒品犯罪多发,治理和预防手段要与时俱进。比如,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并非普通百姓所能提取制作。目前抓获及判刑的多为“分销商”,在各部门协同打击治理下,顺藤摸瓜找到“制造商”,或能事半功倍。又如,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联络交易,再依托快递等物流服务发货运输。为此,需要职能部门联合相关平台企业强化线上线下监控,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治理工作服务。
展开剩余29%更重要的是,撕掉“上头电子烟”的伪装。一方面要加强宣传。社会、学校和家长当形成教管合力,向青少年普及相关常识――“吸一口飘飘欲仙”“安全上头无隐患”的说法纯属害人,沾上“上头电子烟”就会悔之晚矣。另一方面应规范市场。电子烟市场正在急速扩张,五花八门、口味众多的电子烟层出不穷,强化监管也好,完善法规也罢,不能给新型毒品混入制造机会。
案例就是最好的警示。伸向年轻人的“黑手”,出现一只,就要斩断一只。(中国经济网 年巍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线上配资之家网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。
发布于:北京市恒盛智投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